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
铜雀不得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借苏轼在黄州栖霞楼的往事,抒发了对人生际遇和情感离合的感慨。全诗用梦境般的语言,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怀巧妙融合。
前四句用"铜雀台锁不住二乔"的典故,暗喻美好事物难以被束缚,带出苏轼当年携友游春江的浪漫画面。"此楼缥缈"两句点出栖霞楼见证的往事已成云烟,只留下缠绵的遗憾。
中间部分通过湘君、阳台云雨等神话典故,将现实与梦境交织。黄州刺史(指苏轼)心如明镜般清澈,与山水融为一体,但像杜牧、元稹这样的才子,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们诗中的深意?
最后四句画面感极强:带着画卷远行,孤帆映着夕阳。诗人劝告不要在江边追问聚散离合,因为古今之人的情感本质都是相通的。这里"挽邓处"可能暗指邓禹辅佐光武帝的典故,表达对际遇无常的感叹。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个人感伤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用"古今同一情"作结,让读者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苏轼的故事在这里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聚散悲欢。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