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證今盖未祝发时读孔氏之史书涉猎大义为浮屠犹不废今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
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⑴。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洛阳宝坛寺遇到的僧人悟超,他虽然出家但依然保持着读书人的见识,能引经据典谈论古今。诗人通过这次相遇,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诗人自述(开头到"主人不胜客"): 诗人说自己本性像江海上的鱼鸟一样喜欢自由,但不幸被世俗生活束缚,整天为身体的需求奔波劳碌。内心本应通透,却像六月天突然受惊一样不安。他担心自己习惯了世俗生活,就像客人反客为主一样迷失本心。
2. 描写僧人悟超("道人偶相逢"到"至道在咫尺"): 诗人偶然遇到这位僧人,发现他眉目清秀但内心如枯木死灰般超脱。僧人告诉他修道的艰难,批评世人沉迷浮华、追求身外之物。僧人自己的生活很简朴,穿布衣吃粗粮,认为真正的道理其实就在身边。
3. 告别(最后四句): 诗人感慨见过很多人,但只有这位僧人让他觉得纯粹无杂念。最后僧人送诗人到溪边,还陪他一起登山,在分别时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鱼鸟比喻自由天性,用"六月遭怵迫"形容突然的焦虑,比喻生动 - 通过对比僧人的超脱和诗人的困扰,展现了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 最后登山送别的场景充满画面感,让离别显得意味深长 - 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普通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想摆脱世俗又难以完全超脱的矛盾心情
诗人其实是在借写僧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挣扎:既向往超然物外的生活,又无法完全放弃世俗需求。这种矛盾心理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