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长江上的沉重画面,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传递深刻的社会批判。
开头用"长江如棋盘"的比喻,说多年战乱把长江变成了残破的棋局,暗示国家分裂。第二句用"还没下棋怎知危险"的日常道理,暗指当局者看不清局势危机。
中间四句用具体场景揭露战争荒诞:战船云集却指挥混乱("万舸军中"两句),百姓遭殃却无人担责("六民堕劫"两句)。特别用"鸣锣收兵就溃散"的细节,讽刺军队的无能;用"鞭尸泄愤"的极端行为,表现统治者的残暴。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推开船篷询问船夫,在寻常对话中暗藏深意——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的,永远是这些普通劳动者。这种结尾既点明主题,又留下思考空间。
全诗妙在把重大历史悲剧,化作江上一叶扁舟的见闻。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战船""锣声""鞭尸"等具象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战争的荒诞与百姓的苦难。最后与船夫的对话,更是用生活化场景收束全篇,举重若轻。
王奕
王奕(生卒年不详),字伯敬,号斗山,玉山(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王奕《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王奕伯敬谨撰并书”,认为“癸巳为至元三十年(1293),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