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郑汇辛亥自题诗史乙编同人和章名曰忧吁集感题其后叠前韵二首 其二
传说千里乏飞奴,君滞宣南我住吴。
断港绿芦晨吠蛤,上林珠树夜啼乌。
梁痕依旧容巢燕,乡味他年忆脍鲈。
镇日掩关成独醒,袖中吟卷共忧吁。
断港绿芦晨吠蛤,上林珠树夜啼乌。
梁痕依旧容巢燕,乡味他年忆脍鲈。
镇日掩关成独醒,袖中吟卷共忧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隔两地、彼此牵挂的深厚情谊,同时暗含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传递复杂情感,非常打动人。
前两句"传说千里乏飞奴,君滞宣南我住吴"直接点明两人相隔千里(宣南指北京宣武门南,吴指江浙一带),连传信的鸽子都难以飞越这样远的距离。这里用"飞奴"(信鸽)的疲惫暗示两人通信不易,思念之情自然流露。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比鲜明的自然景象,表达对时局的隐忧。"断港绿芦晨吠蛤"描绘江南水乡破败的芦苇荡中蛤蟆鸣叫,而"上林珠树夜啼乌"则描写皇家园林中乌鸦夜啼——这两种不协调的声音暗示社会不同层面都出现了问题。燕子还能在房梁筑巢,但家乡的鲈鱼脍却只能成为回忆,通过"安稳"与"失去"的对比,透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怀念。
最后两句"镇日掩关成独醒,袖中吟卷共忧吁"是全诗情感升华。两人虽然各自闭门不出,却通过诗卷(作品)达成精神共鸣,共同为时代忧虑。这里的"独醒"既指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也暗含几分孤独感,而"共忧吁"又让这份孤独有了温暖的回应。
整首诗妙在将个人友谊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既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式的思念,又通过蛤鸣乌啼、燕巢鲈脍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动荡时代中文人的忧患意识。最动人的是结尾处"隔空唱和"的描写,展现了知识分子以诗文相互慰藉的珍贵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