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感叹春天即将结束,却迟迟不见杜鹃鸟(子规)的身影。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怅惘和疑问。
前两句"暮春春已晚,不见子规飞"直接点明时节和观察。暮春是春天最后一段时光,本该是杜鹃鸟活跃的时候,却不见其踪影。这里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期待落空的失落。
后两句"莫是无归处,山禽不劝归"转为诗人的猜想和联想。诗人幽默地设想:难道是杜鹃鸟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是山中的其他鸟儿没有提醒它该回来了?这种拟人化的想象让诗歌顿时生动起来,把普通的自然现象写得妙趣横生。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捕捉了生活中一个细微的观察点,通过"不见子规"这个小细节,折射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2. 语言极其简练,却包含丰富的想象空间 3. 将科学观察(候鸟迁徙)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艺术表达 4. 最后两句的幽默猜想,让整首诗摆脱了伤春的俗套,显得清新别致
这首诗告诉我们,诗歌不必总是宏大叙事,生活中一个细微的发现,加上一点巧妙的想象,就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作品。
陈恬
(1058—1131)宋阆州阆中人,字叔易,号存诚子,又号涧上丈人。陈造子。工诗文,诗句风格豪健。居阳翟涧上村,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说之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未几致仕。高宗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有《涧上丈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