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秋声
无人庭院,有梦帘栊,昨宵蝉鬓先凉。
瑟瑟萧萧,清清冷冷昏黄。
不知是风是雨,是疏桐、还是幽篁。
挑灯坐,更月边短笛,吹起邻墙。
闲向栏干悄倚,正玉簪开遍,露静闻香。
管领芳阶,花阴添补啼螀。
谁家捣衣归去,锦迥文、织恨空房。
眠易警,最高楼、从此夜长。
瑟瑟萧萧,清清冷冷昏黄。
不知是风是雨,是疏桐、还是幽篁。
挑灯坐,更月边短笛,吹起邻墙。
闲向栏干悄倚,正玉簪开遍,露静闻香。
管领芳阶,花阴添补啼螀。
谁家捣衣归去,锦迥文、织恨空房。
眠易警,最高楼、从此夜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声声慢 秋声》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里的孤独感受,通过细腻的听觉和视觉描写,传递出淡淡的忧伤和寂寞。
上片(前八句)写秋夜的寂静与凉意。空无一人的庭院,半梦半醒的帘栊,连鬓发都提前感受到秋凉。风声、雨声、梧桐声、竹叶声交织成一片,分不清具体是什么声音,营造出朦胧凄清的秋夜氛围。主人公点灯独坐时,忽然听到墙外传来短笛声,更添孤寂。
下片(后八句)写主人公倚栏赏花时的所见所闻。玉簪花静静绽放,露水晶莹,本该是美好的秋夜,却突然听到蟋蟀的鸣叫。远处传来捣衣声,联想到远方织锦的女子也在空房中独自惆怅。最后三句最动人:住在高楼的人从此夜不能寐,因为秋夜实在太长了——这个"长"既是实际的时间感受,更是心理上的孤独绵延。
全词妙在"以声写静":用十几种声音(风声、雨声、笛声、虫鸣、捣衣声)反衬出夜的寂静,又用这些声音串联起不同空间的孤独者(独坐的主人公、吹笛的邻居、捣衣的妇人),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让秋夜的凉意和愁绪层层渗透。最精彩的是最后"最高楼、从此夜长"六个字,把无形的孤独感写得具体可感,仿佛能看到高楼剪影里那个辗转反侧的身影。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