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后三日谒先考妣墓

高秋节物已重阳,谒墓情怀剧可伤。
永叔冈阡犹有待,放翁家祭岂能忘。
身行万里成何事,泪到重泉恐断肠。
悽绝下山回首望,风云凭护木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重阳节后第三天去祭拜父母坟墓时的悲伤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时间背景: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作者却独自在节后扫墓,更凸显孤独感。"高秋"点明深秋时节,万物萧瑟,与悲伤心情相呼应。

2. 情感表达:诗中用了"剧可伤""泪断肠""悽绝"等强烈词语,直接抒发失去父母的痛苦。特别是"身行万里成何事"这句,表达了人生奔波却无法再孝顺父母的遗憾。

3. 用典巧妙:提到欧阳修(永叔)和陆游(放翁)两位文豪,他们都是孝子代表。这里暗示自己像他们一样怀着孝心,但父母已逝,只能空留遗憾。

4. 景物烘托:最后用风云苍木的景色收尾,既写实又象征。苍茫的自然景象衬托人的渺小无助,风云变幻暗示人生无常,而树木长青又仿佛在守护着逝者。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现代人虽然生活节奏不同,但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是相通的。诗中那种站在墓前回首往事、泪流满面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