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

木凋花易谢,凋谢各有时。胡为凋与谢,非时独当之。

十三学刺纫,十五学吟诗。十七长成身,深闺人未知。

忽闻父母命,许字他家儿。十九出绣阁,掩泣父母辞。

登堂拜姑舅,妇道始从兹。妾本无所能,妾又何所奇。

姑舅同欢悦,明珠掌上持。殷情劝阿郎,读书勿自欺。

怀安名实败,奋志凤凰池。那知天夺算,一蹶不可医。

十九廿一二,劳燕各分离。舅亦寻年殁,赖姑岁月迟。

妾无奉姑孝,姑常为妾慈。一朝姑不顾,乘此茕独姿。

吁嗟乎,妾死姑可在,姑死妾何资。不然相继死,姑妇常相随。

窃比木与花,凋谢此其期。一何留妾身,受此无穷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古代女子从少女到寡妇的悲剧人生,用花木凋零比喻命运的无常,读来令人心酸。

全诗以"木凋花易谢"开篇,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暗示人生无常。这位女子从小接受传统教育:13岁学女红、15岁学作诗、17岁长成闺秀。但她的命运转折从"父母之命"开始——19岁出嫁后,她努力做个好媳妇:侍奉公婆、鼓励丈夫读书考功名。可好景不长,丈夫在21岁左右突然去世("天夺算"指天意夺命),随后公公也去世,只剩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最催泪的是她对婆婆的复杂感情:一方面自责"无奉姑孝",一方面感激婆婆的慈爱。当婆婆也离世后,她彻底失去依靠,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妾死姑可在,姑死妾何资"(我死时婆婆或许还在,婆婆死了我靠谁)。最后她把自己比作到了凋谢时节的花,质问命运为何独留她承受这无尽悲痛。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1. 用时间线清晰展现古代女性被安排的一生
2. 通过"劝夫读书""侍奉公婆"等细节,展现传统女性的美德与无奈
3. 婆媳间"你养我小,我陪你老"的温情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形成对比
4. 结尾的质问直击人心,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无力感

就像看一部古代女性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即便是有才华的女子,也难逃依附他人生存的悲剧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