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伯父元仲二首 其二

干戈十年馀,荏苒百忧至。
谁怜齿未壮,遽失綵衣戏。
扪心天不闻,空下千斛泪。
藐然一星孤,未忍随以逝。
雨湿新松楸,尘生旧鞶帨。
奈此愁绝何,况复形梦寐。
萧萧风树悲,此恨岂有既。
念昔龆龀中,从公识奇字。
一从江淮别,岁月不复记。
公寻武夷春,我友颐山桂。
此来忽相见,再拜只流涕。
忽忽悦情话,恍若已隔世。
先人有遗经,夙夜焉敢坠。
馀生倘未殒,肯负平日志。
但恨不及亲,临风一歔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伯父的,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动荡时局的忧虑,以及自己坚守志向的决心。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乱世中的悲痛(前八句) 诗人说自己经历了十多年的战乱,各种忧愁接踵而来。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机会("綵衣戏"指孝顺父母的生活),向天哭诉也无人听见,只能独自流泪。虽然自己像一颗孤独的星星,但仍坚持活着。看到雨打新栽的松树、灰尘落满旧物,更添愁绪,连做梦都不得安宁。这里用"风树悲"的典故,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2. 与伯父的回忆(中间八句) 回忆童年时跟着伯父学认字的温馨时光。自从在江淮分别后,已经记不清过了多少年。伯父去了武夷山,而自己结交了新的朋友。如今重逢,激动得只能流泪相拜,聊天时感觉恍如隔世。这些朴实的生活细节,让思念之情更加真实动人。

3. 坚守志向的决心(最后六句) 虽然亲人已逝,但诗人发誓要传承先人留下的学问,只要还活着就不会放弃理想。只是遗憾不能亲自侍奉长辈,只能在风中叹息。最后几句展现了在逆境中仍坚持操守的骨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雨湿新松楸"等日常景物表达深沉情感 - 通过"教认字"等生活细节展现亲情 - 在悲伤中透露出坚韧,既有柔软也有力量 - 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共鸣

全诗像一封家书,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伯父汇报近况的意思,更表达了在乱世中坚守初心的决心,读来令人动容。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