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九日同人慈仁寺祭顾先生祠呈同集诸君子 其一
有明三百年,贤哲迈前世。
惟有经学衰,末流益虚伪。
侈口谈性道,枵腹薄经济。
人才日猥下,国步遂陵替。
先生百世士,生值明之季。
风雨自难鸣,松柏抗寒岁。
著述综百家,贯穿天人际。
起例托洪王,精博拔其萃。
杨王固不论,国朝亦少二。
阎毛犹屈强,江戴乃孤诣。
斯文何汉宋,通儒自无蔽。
学古在于通,真是有公议。
潜邱五十条,谲觚六七事。
音学亦一端,汀芒讵为累。
学途有戈矛,旷世一感喟。
尼父当衰周,微管笔袖词。
诸葛佐孱蜀,申韩亦可师。
立言三不朽,俊杰乃识时。
明祚昔云季,纲维久陵迟。
筹兵无严城,措饷竭九釐。
荐绅斗门户,坐视鼎社移。
东南踵敝化,鲁戈讵能挥。
先生丁横流,蒿目时事非。
风尚许六代,富强奖秦随。
大声而疾呼,用援溺救饥。
事云竟何及,或为异代资。
海运终见行,场盐必改规。
其余二三策,善用多时宜。
事有穷乃变,贤者早见之。
迂缓与杂伯,可笑忘诋諆。
惟有经学衰,末流益虚伪。
侈口谈性道,枵腹薄经济。
人才日猥下,国步遂陵替。
先生百世士,生值明之季。
风雨自难鸣,松柏抗寒岁。
著述综百家,贯穿天人际。
起例托洪王,精博拔其萃。
杨王固不论,国朝亦少二。
阎毛犹屈强,江戴乃孤诣。
斯文何汉宋,通儒自无蔽。
学古在于通,真是有公议。
潜邱五十条,谲觚六七事。
音学亦一端,汀芒讵为累。
学途有戈矛,旷世一感喟。
尼父当衰周,微管笔袖词。
诸葛佐孱蜀,申韩亦可师。
立言三不朽,俊杰乃识时。
明祚昔云季,纲维久陵迟。
筹兵无严城,措饷竭九釐。
荐绅斗门户,坐视鼎社移。
东南踵敝化,鲁戈讵能挥。
先生丁横流,蒿目时事非。
风尚许六代,富强奖秦随。
大声而疾呼,用援溺救饥。
事云竟何及,或为异代资。
海运终见行,场盐必改规。
其余二三策,善用多时宜。
事有穷乃变,贤者早见之。
迂缓与杂伯,可笑忘诋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对明朝学术风气和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同时高度评价了顾炎武(顾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先见之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批判明朝学术弊端 诗人开篇直指明朝三百年的问题:虽然贤能之士不少,但经学(正统学问)衰落,很多人空谈道德理论("侈口谈性道"),却对实际治国一窍不通("枵腹薄经济")。这种虚伪风气导致人才质量下降,最终国家衰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评明朝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只会喊口号。
二、突出顾炎武的卓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顾炎武像寒冬中的松柏一样坚守学术("松柏抗寒岁")。他的学问有三个特点: 1. 广博精深:研究范围涵盖百家学说,能贯通天道与人事。 2. 创新实用:通过注释《尚书》等经典提出治国良策,比同时代学者(阎若璩、毛奇龄)更出色。 3. 超越派系:不局限于汉学或宋学的门户之见,主张"学古在于通"——学习古人要活学活用。
三、肯定先见之明 诗人特别佩服顾炎武两点: 1. 对社会危机的洞察:在明朝末年就看出制度弊端(如税收混乱、党争误国),提出改革方案。虽然当时未被采纳,但后来清朝实施的漕运改革、盐政调整等,都印证了他的预见性。 2. 务实精神:顾炎武不像空谈家,他研究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用援溺救饥"),比如从六朝和秦朝经验中寻找强国之道。诗人用"迂缓与杂伯,可笑忘诋諆"讽刺那些嘲笑顾炎武的人最终被打脸。
这首诗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要经世致用,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有深厚学识,又能敏锐洞察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诗中"事有穷乃变,贤者早见之"这句话,至今仍是对前瞻性思维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