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尔本无情者,缘何亦白头。
丹枫同瑟瑟,野水并悠悠。
霜冷下宵雁,月明来钓舟。
相逢秋雪里,老我不胜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芦花为引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首联“尔本无情者,缘何亦白头”,诗人对着芦花发问:你本是无情之物,为何也像人一样白了头?这里用“白头”双关,既指芦花白色的花絮,也暗指人的衰老。诗人借芦花之“白头”,引出自己对年华老去的感叹。

颔联“丹枫同瑟瑟,野水并悠悠”,进一步描绘秋景:火红的枫叶在风中瑟瑟作响,野外的溪水静静流淌。“瑟瑟”和“悠悠”两个叠词,生动地表现了秋风的萧瑟和流水的绵长,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颈联“霜冷下宵雁,月明来钓舟”,镜头转向夜晚:寒霜降临,大雁南飞;明月当空,一叶小舟缓缓驶来。这两句以动衬静,用“下宵雁”和“来钓舟”的细微动态,反衬出秋夜的清冷和孤寂。

尾联“相逢秋雪里,老我不胜愁”,诗人与芦花在如雪的秋色中相逢,不禁愁绪万千。“秋雪”比喻芦花,也暗示季节的寒冷;“老我”直抒胸臆,点明主题——面对秋景,衰老的诗人感到无限忧愁。

全诗的艺术特色:
1. 拟人化手法:将芦花比作白头人,赋予无情之物以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 情景交融:通过枫叶、野水、霜雁、钓舟等意象,将秋景的萧瑟与内心的愁绪完美结合。
3. 语言凝练:用“瑟瑟”“悠悠”等叠词,增强韵律感;“秋雪”等比喻,形象生动。

总结: 这首诗看似写芦花,实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无奈和忧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景的萧瑟与内心的感伤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