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似接青天。
神钟二陆人才俊,气压三吴地位偏。
岩溜下通僧舍井,林霏近杂市庐烟。
何时重著游山屐,来访当年种玉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昆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底蕴,充满对自然与历史的赞叹。

开头两句用夸张手法写昆山虽远看小巧如拳头,但登顶时却仿佛伸手能摸到天,突出山势的高峻和攀登的震撼感。三四句转向人文历史——"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说昆山孕育了这样的俊才;"三吴"泛指江南地区,强调昆山虽偏居一隅却有超越周边地域的文化气魄。

五六句镜头拉近:山岩间的溪流连通着寺庙的水井,林间雾气与市井炊烟交织,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渴望再次踏着登山木屐,寻访传说中的"种玉仙"(暗用"蓝田种玉"典故,喻指昆山是孕育珍宝的灵地),表达了对这片山水深沉的眷恋。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景到近景,从自然到人文,最后定格在诗人的神往之情。通过"小一拳"与"接青天"的对比、"神钟"与"气压"的拟人化表达,让读者感受到昆山既有震撼的视觉美,又有厚重的文化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