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山林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季节的韵味和禅意。
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深秋时节,天气清爽,四周山上的树木都发出了秋天的声音。这里"秋声"不是真的声音,而是用通感手法,让人感受到秋天特有的萧瑟氛围。
中间四句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秋景:碧绿的湖面上密密麻麻爬满螃蟹,金黄的树林里蝉鸣不断,远处水波苍茫、风急浪高,乌云压顶预示雷雨将至。诗人通过"蟹奴聚""蝉子鸣"这些小生物的活动,让静态的秋景顿时活了起来。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诗人在这样的天气里突然造访寺庙,抱病的老僧仍热情相迎。"维摩散花室"这个佛教典故的运用很巧妙,既点明地点是佛寺,又暗含禅意,与前面描写的自然景象形成呼应,让整首诗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悟禅的意境。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先用浓墨重彩描绘秋日山色,再用淡墨轻点人事,在动静结合中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超脱尘世的禅趣。螃蟹、蝉鸣这些日常小景的选取,也体现了诗人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诗意的眼光。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