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迎春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
开头两句写农村春耕开始的喜庆场景,东风吹拂下农事活动拉开序幕,偏远的地方也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声。这里用"箫鼓声阗"形容热闹的气氛,说明连偏僻的地方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中间四句展现了普天同庆的盛况:各地都在庆祝文化节日,不同地方都在歌颂新年的到来。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聚集在一起,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鱼龙百戏"指的是古代各种杂耍表演,说明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温暖的春光能走遍万里,但似乎总是照顾不到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这里"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的老人,暗示在普天同庆之时,还有一些被忽视的群体。这种转折给热闹的场景增添了一丝深意,让读者在欢乐之余也能思考人生。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