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容甫

直钩不钓鱼,方轨不炙毂。
即物具通识,遇合以我卜。
往蹇悔乃迟,慎始保初服。
因不失其亲,乖或承大僇。
独怜可宗者,如玉嗟碌碌。
所以独行士,果哉委沟渎。
沟渎良亦宜,亲老缺饘粥。
礼食权重轻,回面聊自鬻。
呼则应马牛,与不耻嘑蹴。
准古奉檄欢,斯意可歌哭。
自从秦汉来,阡陌开井牧。
士鲜禄代耕,求饱难半菽。
况士贱且多,夜光混鱼目。
习轻厌众嚣,奚辨鹄与鹜。
只尺蔽奇士,泥涂困匍匐。
文也少孤贫,此味尝最熟。
君况嗟我同,感我额频蹙。
恭闻下明诏,遗书采幽谷。
经术首所崇,激劝醒迷复。
君子应时须,学也中有禄。
不干亦不矫,吾道惟自淑。
方今岁将周,梅蕊巳簇簇。
春江待君归,天上舟行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写给朋友汪容甫的赠诗,通过比喻和自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困境。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理解:

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前16句)
诗人用"直钩钓鱼""方轨行车"比喻正直的人不愿随波逐流,强调要保持初心。但紧接着就道出残酷现实:独善其身的君子可能穷困潦倒("委沟渎"),而奉养老人的责任("亲老缺饘粥")又迫使读书人不得不低头谋生,像马牛般被人呼来喝去。这种理想与生存的撕扯,通过"可歌哭"三字道尽辛酸。

2. 时代困境的揭露(中间12句)
诗人犀利指出秦汉以来的社会问题:土地制度改变使读书人失去保障,人才市场鱼龙混杂("夜光混鱼目"),真正的才士被埋没在泥泞中。这里"文也少孤贫"是诗人自况,暗示自己和汪容甫都是尝尽贫寒的同类人。

3. 相知与劝勉(最后12句)
转到对友人的劝慰:听说朝廷正在征集遗书、重视经学,劝朋友把握时机("君子应时须")。最后以春景作结,用"梅蕊簇簇""春江待舟"的意象,既表达送别之情,又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在沉重中透出希望。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钓鱼、行车等日常比喻讲大道理
- 真实展现古代读书人"既要清高又要养家"的两难
- 对人才困境的批判至今仍有共鸣
- 结尾的春景描写让严肃话题有了温度

诗中"呼则应马牛""夜光混鱼目"等句尤其生动,把知识分子被迫谋生的卑微感和人才被埋没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