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走车至彭城
京国过冬半,归装涉远途。腰横三尺剑,身载两轮车。
风露催行旆,尘埃透敝襦。计程看斥堠,近郭指浮屠。
睡借烧锅炕,行寻卖酒垆。更阑才晚食,日午未朝餔。
身垢经旬浴,头蓬隔日梳。顿摇何局促,端坐只跏趺。
夜发寒侵骨,晨呵冻满须。石桥霜片滑,野店月轮孤。
涿鹿通清苑,安平属信都。低田伤水潦,高野半荒芜。
不见移梁粟,惟闻榷汉酤。闾阎忧宿负,公府虑边储。
倏忽过齐境,逍遥适鲁墟。任城犹积淖,兖郡觅通衢。
泰岳高如许,灵光近有无。望中情脉脉,吟就口呜呜。
朋旧音书隔,亲闱定省疏。片心逐流水,今日至南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从京城出发,历经艰辛最终到达彭城的漫长旅程。全诗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和旅途见闻,展现了古代长途跋涉的真实体验。
开篇交代时间背景——冬天过半时从京城出发,带着简单行装开始远行。腰间佩剑、乘坐两轮车的形象,勾勒出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模样。路上风霜露重,衣服沾满尘土,这些细节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旅途的辛苦。
诗中用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来表现旅途艰难:晚上睡在烧锅的土炕上,白天找酒馆歇脚;经常很晚才吃晚饭,中午都顾不上吃早饭;十多天不能洗澡,头发也难得梳理。这些细节特别真实,就像我们现代人出远门遇到的各种不便。
旅途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很生动:夜晚寒气刺骨,早晨呼出的气在胡须上结冰;霜打过的石桥很滑,荒野小店只有孤月相伴。这些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当时的寒冷与孤寂。
经过涿鹿、清苑等地时,诗人注意到民生疾苦:低洼农田被淹,高地荒芜;百姓为债务发愁,官府为边防储备担忧。这些观察体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最后写到经过泰山时心生感慨,思念远方的亲友,但只能把心事托付流水,终于在这天到达目的地南徐(彭城)。整首诗就像一部古代公路电影,既有艰辛的旅途,也有对山河的感叹,更有对民生的关怀,真实再现了古人长途跋涉的完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