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投宿嵩山寺庙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氛围营造,展现出一幅幽静清冷的山寺秋夜图。
前两句写寺庙环境:松柏高低错落掩映着戒坛,夕阳余晖中,盘旋的石阶显得格外幽深。这里用"参差""盘回"等词勾勒出山寺的立体空间感,夕阳的"残"字暗示天色将晚。
中间四句聚焦细节:手杖的影子投在消瘦的秋山上,稀疏的诵经声顺着竹径传来带着寒意。青云萦绕禅林不散,庭院桂花沾着初露香气浓郁。这里"瘦""寒"二字巧妙地将秋意拟人化,而"青抱""香浓"又让清冷的画面有了温度,形成冷暖交融的意境。
最后两句写人与寺的互动:僧人闲适地为客人准备素斋清茶,主客剪烛夜话吟诗直到深夜。"闲""幽"二字透露出远离尘嚣的宁静,而"剪烛"这个细节让整个画面突然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烛光摇曳中主客对坐的身影。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山古寺的大全景,推到竹径桂花的特写,最后定格在烛光下的夜谈场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光影、声音、香气的细腻捕捉,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山寺的幽静之美和超脱尘俗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