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访故地时的伤感与怀念,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追思。
前两句写实景:杂草淹没了亭台,连路都找不到了。老友站在寒风中默默流泪,场景凄凉。这里用"草没亭台"暗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中间四句用典故抒发感慨:像战国冯谖那样爱吃鱼的客人走了,只剩空荡荡的馆舍;像宋代林逋养鹤的童子回来了,却扔掉了旧笼子。这两句暗指友人已逝,只留下回忆。接着写友人生前把书藏在夏口(武昌),死后却在江东留下好诗,展现其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遗憾。
最后两句是安慰:说逝去的友人徐陵(南朝文学家)本就是麒麟般杰出的人物,现在应该在天上见到了宝公(高僧)。这里把逝者比作历史名人,表达对其才华的赞美,同时用"天上相见"的想象来化解悲痛。
全诗通过荒芜的景物、消失的故人、遗留的作品等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最后用升华为仙的想象,让哀思得到升华,显得既深情又洒脱。诗中用"食鱼客""放鹤童"等典故,既含蓄又形象,让普通的悼念有了文化厚度。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