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日不能持养志气所暴多矣迩来方喜问学之
吾非北宫黝,挫名挞诸市。
吾非孟施舍,量虑三军畏。
一堕剌客流,一入力战士。
知一不知二,遂与圣贤异。
周孔得其傅,伟哉孟轲氏。
讲明不动心,因问发奇秘。
气台则动志,志一则动气。
浩然得所寄,知言有深味。
嗟予笃学心,一暴十寒废。
立志苦不早,少岂达兹义。
所适昧善恶,几溺彼功利。
事情更历多,晚乃能自砺。
日用根本源,至大至刚意。
馁然行有慊,何谓塞天地。
服膺先格言,造次颠沛是。
吾非孟施舍,量虑三军畏。
一堕剌客流,一入力战士。
知一不知二,遂与圣贤异。
周孔得其傅,伟哉孟轲氏。
讲明不动心,因问发奇秘。
气台则动志,志一则动气。
浩然得所寄,知言有深味。
嗟予笃学心,一暴十寒废。
立志苦不早,少岂达兹义。
所适昧善恶,几溺彼功利。
事情更历多,晚乃能自砺。
日用根本源,至大至刚意。
馁然行有慊,何谓塞天地。
服膺先格言,造次颠沛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自己年轻时缺乏修养、容易冲动的一种反思,以及对儒家圣贤思想的推崇和学习心得。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自我反省
开头作者用两个历史人物(北宫黝和孟施舍)作对比,说自己既不像北宫黝那样因冲动而受辱,也不像孟施舍那样能冷静面对千军万马。他承认自己年轻时要么偏激("剌客流"),要么莽撞("力战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和圣贤的境界相差甚远。
2. 推崇儒家思想
中间部分提到周公、孔子和孟子,认为他们真正掌握了修养心性的方法。孟子尤其了不起,他讲"不动心"的学问,强调"志"(意志)和"气"(精神状态)的相互作用——意志坚定能影响气质,精神专注也能反过来坚定意志。这种"浩然之气"的修养,是值得深入体会的智慧。
3. 晚年感悟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年轻时学习不持久("一暴十寒"),立定志向太晚,分不清善恶,差点被功利心带偏。直到经历世事多了,晚年才懂得自我磨砺。现在他明白了修养的根本在于日常培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如果内心空虚("馁然"),就谈不上充塞天地的气魄。他决心把圣贤格言牢记于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践行。
核心思想:
这首诗讲的是人需要不断修养心性,年轻时容易冲动或迷茫,但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提倡的"养气""持志"方法,最终能达到内心坚定、精神浩然的境界。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修养不分早晚,关键是要有恒心。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