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叹
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育变质了,从培养品德的工具变成了追名逐利的捷径。
开头说穷人家孩子读书不容易("卑卑穷生"),村里孩子学写字("念笔札")本是好事情。但作者发现,人们读书的动机变味了——远的是为了在打官司时耍嘴皮子("防斗讼习诡讦"),近的是为了算计别人钱财("评侵渔")。现在的人觉得,只要能混得好,谁还管古代圣贤那些道德教化("先王教道徒迂疏")?
后半段直接怼官方办学:学校里那些穿得人模人样的"优秀学生"("俊士罗冠裾"),其实都在学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讨好当官的("工细丽苟荣禄"),根本没人研究真正的学问("稽坟谟")。最后两句特别狠——教育本来该改善社会风气("敦风俗"),现在却像饿极了吃毒药充饥("附子充饥腹"),表面解渴实则害人。
说白了,这首诗骂的是:读书从"明理"变成了"谋利",学校从"育人"变成了"名利场"。就像现在有人吐槽"学霸都在刷题考公务员,没人在乎真学问",古今教育困境惊人相似。作者用"附子充饥"这个比喻尤其生动,把急功近利的教育比作饮鸩止渴,今天读来依然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