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叹白发诗

丝白不难染,蓬生直易扶。
唯见星星鬓,独与众中殊。
昔年十四五,率性颇廉隅。
直是安被褐,非敢慕怀珠。
何言志事晚,疲拙婴殊躯。
逢时乃倏忽,失路亦斯须。
郊郭勤二顷,形体憩一庑。
涸蚌困鱼目,笼禽触四隅。
宵长壁立静,廓处谢欢愉。
月色临窗树,虫声当户枢。
飞蛾拂夜火,坠叶舞秋株。
逐物均乘鹤,违俗等双凫。
故人倘未弃,求我谷之嵎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人到中年对白发和人生的感慨,语言直白但情感细腻。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白发的象征(前四句) 诗人说白发很容易染黑,蓬草也很容易扶正,但自己两鬓星星点点的白发却格外显眼。这里用"白发"暗示岁月流逝,突出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别人或许能掩饰衰老,而他却坦然接受。

2. 人生经历的对比(中间十二句) - 少年时(十四五岁)性格刚直,像穿着粗布衣的读书人,不求富贵("怀珠"指珍贵宝物)。 - 如今年纪大了却事事不顺,身体也变差。用"涸蚌困鱼目"比喻自己像干涸河蚌里的死鱼眼,又像笼中鸟撞来撞去,活得憋屈。 - 夜晚独处时,听着虫鸣看飞蛾扑火、落叶飘舞,这些景象都在暗示生命的短暂与徒劳。

3. 最后的希望(结尾四句) 诗人说自己像乘鹤的仙人、离群的野鸭,与世俗格格不入。但如果还有老朋友不嫌弃,他愿意像山谷里的隐士一样,在僻静处等待知音。这里的"谷之嵎"用了典故(尧让天下给隐士巢父,巢父躲到山谷角落),表达对纯真友情的渴望。

全诗妙在把日常景物(白发、飞蛾、落叶)都变成人生隐喻,中年困境写得既真实又含蓄。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明知自己不合时宜,却仍期待有人能理解这份孤独。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