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叔通题江韬叔行书卷子

伏敔翔能书,野老未知爱。
戏言千载后,价不兼金贷。
叔通忽得之,艺苑共称快。
苍苔破乌迹,米蔡辨流派。
一空寒乞相,薄有狂奴态。
此君落人间,实与世相背。
祇馀文字巧,弗受天所械。
江书不如诗,评剖本非隘。
谁知临池手,画乃亦三昧。
龙湫入吾眼,风雨气犹在。
若论到圣处,直与彦冲配。
多能期不朽,岂厌一而再。
表微后死事,勿病太琐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陈三立为朋友叔通收藏的江韬叔书法作品题写的。全诗通过对比和赞美,展现了江韬叔书法的独特魅力。

开头四句说江韬叔(伏敔)虽然书法很好,但普通百姓(野老)不懂得欣赏。诗人开玩笑说:千年之后,这书法可能连两块金子的价钱都卖不到。这里用幽默的方式反衬出艺术价值不被世人理解的普遍现象。

接下来六句写叔通得到这幅书法后,艺术界(艺苑)都很高兴。诗人用"苍苔破乌迹"形容字迹古朴有力,像乌鸦踏破青苔的痕迹;"米蔡辨流派"指能看出宋代书法家米芾、蔡襄的风格传承。这些字摆脱了寒酸气(寒乞相),反而带着几分狂放不羁(狂奴态)。

中间八句是核心评价:江韬叔的书法和世俗格格不入(与世相背),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让他不受束缚(弗受天所械)。诗人说虽然江韬叔的诗比书法更好,但这幅作品证明他的书法同样达到很高境界(三昧是佛教用语,指最高境界)。用"龙湫"(瀑布)形容书法气势,仿佛能让人看到风雨激荡的景象。

最后六句升华主题:江韬叔的书法造诣(圣处)堪比宋代画家李公麟(彦冲)。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多才多艺(多能)才能流芳百世,并嘱咐后人要好好保存这些作品(表微后死事),不要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全诗用生动比喻(乌鸦迹、龙湫瀑布)和对比手法,既写出了艺术家的孤独,也赞美了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最后落脚到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