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裕之钦叔分韵得莫论二字
幼安谢辟命,子云老寂莫。趋向岂独异,时命非所度。
我久困流离,一廛求负郭。虽无斩敌功,尚举力田爵。
崧少𠷠吾封,四履尽伊洛。有客来问津,醉眼入寥廓。
世事久闭眼,终日只睡昏。清风何处来,佳客已在门。
倒屣往从之,玉色向我温。妻孥趣作具,欢喜倾瓶盆。
清夜襆被往,共就遗山元。嘲谑及俳语,发挥间微言。
悬断漏天枢,高啸惊邻垣。吻合政相和,意到俄孤骞。
恨不倒囷廪,矧肯留篱樊。弃屩获珠玉,披榛见兰荪。
我肱巳三折,醉堕偶全浑。知无适俗韵,量力任灌园。
二君清庙器,巾羃华罍尊。苍生望休息,朝廷待崇尊。
出处既异途,会合难预论。此乐未易得,此夕勿惮烦。
白酒举初子,黄鸡溷诸孙。水乐喧后部,山鬟秀前轩。
一醉万事休,商声满乾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元好问与朋友聚会时即兴创作的,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场景,表达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先以两位历史人物自比("幼安"指东汉隐士管宁,"子云"指汉代学者扬雄),说自己和他们一样生不逢时,只好选择归隐。但诗人并不消极,反而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满足感,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至少可以做个种田的乡绅。
2. 中间大段描写朋友来访的热闹场景:诗人本来整天昏睡,忽然清风送客,立即兴奋地倒穿鞋子去迎接。妻子忙着准备酒菜,大家通宵达旦地畅谈,从正经话题到玩笑话无所不谈,就像打开了粮仓尽情取用,又像在杂草丛中发现了兰花般惊喜。
3. 接着话锋一转,坦言自己已经看透世事,选择归隐种田。但称赞两位朋友("二君")是治国之才,应该出仕为官,造福百姓。这里用"清庙器"(祭祀用的贵重礼器)比喻朋友的才能,用"华罍尊"(华丽的酒器)形容他们的风采。
4. 结尾回到聚会场景:虽然人生道路不同,但今晚的欢乐难得,大家尽情饮酒吃鸡,欣赏山水美景。最后以"一醉解千愁"作结,让秋天的风声充满天地,余韵悠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活化的场景(倒穿鞋迎客、妻子备菜、通宵聊天)展现真挚友情 - 在幽默自嘲中透露出对时局的无奈("我肱已三折"用三次骨折比喻人生挫折) - 通过对比归隐与出仕的选择,反映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 - 语言生动形象,如"恨不倒囷廪"(恨不得把粮仓倒出来招待)、"弃屩获珠玉"(扔掉草鞋捡到珠宝)等比喻通俗有趣
全诗既有朋友欢聚的温暖,又有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在轻松中见深沉,展现了元好问作为乱世文人的豁达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