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画面,读起来像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探险一样有趣。
前两句写进山的路: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山脚流淌,山路两旁是绵延十里的松树,高高低低像天然的仪仗队。这里用"清浅"形容溪水,让人仿佛能看见水底的石子;"夹径"二字把松树拟人化,好像它们主动列队欢迎访客。
后两句更有戏剧性:走到石门时,突然被雾气挡住去路,正犹豫要不要继续走,忽然在夕阳里听见了钟声。这里"烟锁"用得妙,既写实(山间雾气),又暗喻人生困惑;而钟声的突然出现,就像迷茫时突然得到指引,给整首诗点亮了希望。
全诗最精彩的是最后这个镜头:夕阳把山寺的影子拉得很长,悠远的钟声穿透暮色传来。不用直接写寺庙,却让我们比亲眼看见更真切地感受到佛门的庄严宁静。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就像电影里的悬念镜头,让人对明水寺产生无限遐想。
范应铃
[约公元一二一八年前后在世]字旂叟,丰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十一年前后在世。厉志于学,尤喜左氏春秋。丞相周必大见其文,嘉赏之。开禧元年,(公元一二o五年)举进士,调永新尉。累迁金部郎官。入见,所言皆谠直,识者韪之。历直宝谟阁,湖南转运判官,兼安抚司。值峒獠倡乱,帅宪招捕,逾年未平;应铃未一月平之,擢大理少卿。应铃当官而行,无敢挠以非义。居家时,人有不善,相戒无使范公闻之。其为人敬惮如此。卒,谥清敏。应铃著有西堂杂著十卷,对越集四十九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