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荷塘的静谧画面,充满视觉美和声音想象。
第一句"藕花万柄敛春妆"用拟人手法,写荷花收起春天的盛装(凋谢了),像美人卸妆一样。万柄荷叶的壮观景象暗示这里曾经非常繁华。
第二句"剩驻霜荷葺芰裳"继续这个比喻,说剩下的荷叶像缝补过的破旧衣裳,在秋霜中勉强支撑。"葺"字用得巧妙,把残荷比作需要修补的衣服。
后两句转入声音想象:诗人猜想水路应该还能通小船,于是产生月下捕鱼的浪漫幻想。"鸣榔"是渔人敲船帮赶鱼的声音,这个细节让静谧的画面突然有了声响,形成静中有动的趣味。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把荷塘秋色比作卸妆美人,衰败中见优雅 2. 从视觉寂静联想到声音热闹,虚实相生 3. "霜荷"与"月下"形成冷色调的和谐画面 4. 通过渔舟的想象,拓展了画面空间感
诗人没有直接写遗憾不能亲临,而是用美好的想象来反衬,使遗憾之情更含蓄动人。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