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 其八 石上矮松

不材终得老烟霞,涧底何如在海涯。
日引暮阴齐岛树,风敲夜子落潮沙。
自能盘石根长固,岂恨凌云路尚赊。
莫讶低颜无所愧,栋梁堪入晏婴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棵长在海边石头上的矮松,通过松树的视角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自在豁达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说这棵松树虽然长得不高大(不材),但能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安度晚年;虽然生长在偏僻的海边石缝里(涧底),却比那些长在深山里的松树(海涯)更逍遥自在。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矮松的独特处境。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松树的日常生活:白天有阳光和岛上的树木作伴,夜晚能听到潮水拍打沙滩的声音。它的根牢牢扎在石头里,虽然长得不高(凌云路尚赊),但根基稳固。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松树写得很有灵性。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替松树说话:别看我长得矮小低头,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羞愧。要知道,当年齐国名相晏婴个子也很矮,却是治国栋梁。这里用历史典故,点明主旨——外在条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通过这棵不起眼的矮松,告诉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高大,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就像现代社会,不是所有人都要当参天大树,做好一株坚韧的"矮松",同样能活出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