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承之官满还朝
同升顾周行,岁晚逢吏部。
俱怀丘明耻,共弃夫子恶。
君方汗血驹,早就凌云赋。
千里不难到,乃愿伯乐顾。
怀谒来中山,自许相如慕。
荆州一得见,意已轻万户。
我时望膺门,通达愧文举。
顾兹豪杰人,骥尾失早附。
蹉跎二十年,尘满并州路。
班荆话畴昔,堕泪发垂素。
中郎真有子,尽以功名付。
文章盖馀事,刚茹柔不吐。
聊从两油幕,谩借将军箸。
笑谈出羽檄,横槊纵奇句。
吾闻明天子,赫赫张⑴治具。
网罗到岩穴,况子籍其誉。
镌功燕然山,行有千载遇。
岂宜山谷中,尚使骐骥骛。
请缓三径归,执笔太史柱。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赵承之还朝的美好祝愿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先君昔论交,士为天下服。”作者回忆过去与赵承之的交往,赞美赵承之的人格魅力,能够让天下士人都心悦诚服。
2. “同升顾周行,岁晚逢吏部。”作者和赵承之一起升迁,回顾过去的经历,感叹在晚年遇到了吏部(负责选拔官员的部门)的赏识。
3. “俱怀丘明耻,共弃夫子恶。”作者和赵承之都怀抱古之耻,不愿像古人那样犯错,表达了两人共同的道德追求。
4. “君方汗血驹,早就凌云赋。”赞美赵承之才华横溢,如同汗血宝马一样卓越,早就有了凌云之志。
5. “千里不难到,乃愿伯乐顾。”虽然千里之行不易,但赵承之愿意等待伯乐(有眼光的人)的赏识,表达了他的自信和期待。
6. “怀谒来中山,自许相如慕。”赵承之来到中山拜见作者,表达了对相如(司马相如)的仰慕,也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志向。
7. “荆州一得见,意已轻万户。”作者见到赵承之后才知他的不凡,觉得万户之富也不足以相比,进一步强调了赵承之的优秀。
8. “我时望膺门,通达愧文举。”作者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然也通达文辞,但面对赵承之仍然感到惭愧。
9. “顾兹豪杰人,骥尾失早附。”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也想成为豪杰,但未能早与赵承之交往,像追附骐骥之尾一样失去了机会。
10. “蹉跎二十年,尘满并州路。”感叹两人相识已晚,过去的二十年里错过了很多机会,并州路上充满了尘土(暗示着人生的艰辛)。
11. “班荆话畴昔,堕泪发垂素。”两人重逢,坐在铺开的荆条上谈论过去的事情,不禁流泪,头发也垂了下来。表达了深深的友情和对过去的怀念。
12. “中郎真有子,尽以功名付。”赞美赵承之如同中郎(蔡邕)之子一样才华横溢,可以功成名就。
13. “文章盖馀事,刚茹柔不吐。”赞美赵承之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性格刚强而柔和,不会隐瞒自己的意见。
14. “聊从两油幕,谩借将军箸。笑谈出羽檄,横槊纵奇句。”描述赵承之在军中出谋划策,谈笑间就能写出紧急的文书,横槊(执笔为文)时能写出奇妙的诗句。
15. “吾闻明天子,赫赫张治具。”作者听说有英明的天子(皇帝)治理国家,显示出兴隆的局面。
16. “网罗到岩穴,况子籍其誉。”英明的天子连隐居的人都网罗进来,而赵承之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声誉。
17. “镌功燕然山,行有千载遇。”预测赵承之将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留下千载的功绩。
18. “岂宜山谷中,尚使骐骥骛。”赵承之这样的英才不应该留在山谷中,应该像骐骥一样驰骋天下。
19. “请缓三径归,执笔太史柱。”最后作者劝赵承之不要急于归隐田园,应该留在朝廷继续辅佐皇帝,执笔太史(记录历史)。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赵承之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