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七 第七章明般若无诤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佛教中"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用通俗的比喻告诉我们如何看透人生的本质。

开篇用"君不见"引起注意,说真正的智慧(般若)就像清澈的泉水,生死烦恼其实都是虚幻的。这里用"泉水"比喻人本心的纯净,用"虚微"形容烦恼其实很脆弱。关键点出:真正的智慧就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向外寻找反而会迷失。

接着用"工匠"比喻错误的人生态度:如果总纠结于区分生死、净秽这些概念,就像笨工匠用错工具,反而陷入痛苦循环。这里用"追"字生动表现人们被自己制造的烦恼追赶的样子。

诗中反复强调"无心"的智慧:
1. 不刻意追求涅槃(解脱),也不逃避生死
2. 生死与涅槃本质相同,就像硬币的两面
3. 真正的智慧像阳光自然普照,不需要刻意表现

最后用医生治病比喻:这种"无心"的态度就像万能药,能治所有心病。"行路难"的重复,比喻修行就是不断放下执念的过程,最终明白连"放下"这个概念也是空的。

全诗精髓:用生活化的比喻说明,真正的智慧是自然而然地活着,不钻牛角尖区分好坏,不刻意追求解脱。就像阳光不会思考要不要照耀,智慧就在吃饭睡觉的平常心里。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是:少些纠结算计,多些顺其自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