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石涧读易处

先生注易隐南城,激石松风答涧声。
式玉式金王度在,一寒一暑岁功成。
要参未画须心悟,洞彻群疑贵理明。
蔀屋见星元是昼,寰瀛捩柁可无程。
义精讵忍辞扪舌?乐大何妨枕曲肱。
雨露每滋庭草绿,云霞不碍晓山横。
成林讵舍千章木?求友难忘百啭莺。
岁月推迁陈迹在,启蒙长忆酒同倾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南城注解《易经》的生活场景,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对学问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开头两句写隐士居住的环境:他在南城隐居注解《易经》,山涧的流水声与松林的风声相互应和,营造出清幽的意境。这里用"激石松风"这样生动的自然声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中间部分探讨了治学之道。作者认为研究《易经》要像琢磨美玉黄金那样精益求精,要明白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他强调理解《易经》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用心领悟那些卦象背后的深意,只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解开各种疑惑。

诗中用了很多生活化的比喻:说破屋见星光如同白昼,暗指在简陋环境中也能获得智慧;说掌舵航行不能没有方向,比喻人生需要明确目标;说为了追求真理不怕舌敝唇焦,安贫乐道时不妨以手臂当枕头。这些比喻都很接地气,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最后几句写隐居生活的闲适:雨露滋润着院中的青草,云霞缭绕着晨间的山峦。但作者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依然关心着培育人才("千章木"指栋梁之材),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百啭莺"比喻知音)。结尾感慨岁月流逝,但当年与友人把酒论学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全诗将隐居生活、治学心得和人生感悟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既有"松风涧水"的雅致,又有"枕曲肱"的朴实,展现了传统文人既追求学问精进,又向往闲适生活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