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恭公生日师郑吏部邀同人陶然亭为瓶社第一集并出遗墨传观敬赋长句

神龙反正语多秘,元祐改子亦称制。
梁公温公时不同,苦心要为宗社计。
公傅冲主历两朝,遭际之隆古莫媲。
中书当笔无所让,安知身与危机会。
温树不言心自悲,文采风流特余事。
郑斋晚得衣钵传,遗书缀辑笃风义。
远溯鸥苏近顾王,生朝补祝举成例。
城南乱后车马稀,惟有西山犹故态。
暂借团蒲缔古欢,自循汉腊修私祭。
流传翰墨已豪芒,尚与平原堪作替。
我亦春风座下人,云台夙昔聆高议。
陆氏旧庄久就荒,冬郎敝箧空留记。
载酒难寻门外踪,抚筝重感筵间涕。
宫邻金虎竟始终,空山枉唤奈何帝。
有人唳鹤痛华亭,几辈牵黄忆上蔡。
窜身犹得老江湖,坏事何须嗔鬼怪。
忠佞于今已昭昭,挥戈不挽虞渊逝。
吾侪苟活真幸民,莫厌相从饮文字。
魂兮大鸟傥归来,此举年年宜勿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写给翁同龢(号文恭公)的生日纪念诗,通过陶然亭聚会、传观遗墨等场景,表达了对这位晚清重臣的敬仰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评价(前八句) 诗人用"神龙反正"(指光绪帝亲政)、"元祐改子"(借宋代典故暗喻变法)等历史典故,点出翁同龢作为光绪帝老师的两朝重臣身份。说他"中书当笔无所让"是称赞其执政时的担当,但最终陷入政治危机(甲午战败后被革职),像"温树不言"的典故一样保持沉默,文采风流反而是次要的。

2. 纪念活动(中间十句) 描写郑斋(指召集人)继承翁公遗志,组织"瓶社"聚会。用"城南乱后"暗示时局动荡(可能指义和团事件),但西山依旧,大家在陶然亭铺草团蒲(简易坐垫)举行纪念,通过传阅遗墨感受其精神,堪比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平原)的风骨。

3. 个人追忆(随后八句) 诗人回忆曾聆听翁公高论,如今旧居荒芜(陆氏庄指代),像唐代韩偓(冬郎)只剩残稿。用"抚筝涕泪"典故表达物是人非的哀伤,暗讽"宫邻金虎"(指慈禧宠臣)当道,光绪帝(奈何帝)被架空。

4. 时代反思(最后十句) 以"华亭鹤唳"(陆机被害典故)、"上蔡牵黄"(李斯被腰斩典故)痛陈忠臣遭遇,庆幸翁公至少得善终(老死江湖)。最后说历史已证明忠奸分明,但无法逆转时代衰落(虞渊指日落),幸存者只能以文字寄托怀念,期待精神永存(大鸟指凤凰归来)。

全诗亮点: - 用大量典故暗写敏感历史(戊戌变法、帝后党争),既含蓄又深刻 - 通过"遗墨""草团"等具体物件,让追忆活动显得真实动人 - 最后"苟活幸民"的自嘲,折射出晚清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坚守

核心情感: 在政治高压下,通过纪念活动守护精神火种,既是对翁公的致敬,也是对正直士人精神的传承。诗中历史沧桑感与现代人"在逆境中坚持文化记忆"的心理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