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初夏夜闻布谷声甚多昔所无也

鸲鹆巢东鲁,杜鹃啼洛阳。微禽占洽乱,至理实微茫。

地气先机见,童谣古谶祥。博通惭二哲,未敢问何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我会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分析这首诗词。

这首诗描述的是戊戌年初夏夜晚听到布谷鸟叫声的情景,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索,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联想。

首先,诗的前两句“鸲鹆巢东鲁,杜鹃啼洛阳”描述了两种鸟:鸲鹆和杜鹃。这两种鸟分别出现在东鲁(古代对山东的别称)和洛阳,暗示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布谷鸟的叫声在初夏的夜晚特别响亮,这种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注意。

接着,“微禽占洽乱,至理实微茫”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如鸟的叫声)与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作者观察到布谷鸟的叫声频繁,可能预示着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变化即将发生,但这又难以明确地说清楚其中的关联,显得“至理实微茫”。

然后,“地气先机见,童谣古谶祥”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和民间传说的兴趣。作者可能认为布谷鸟的叫声与地气变化有关,并且联想到古代的童谣和预言(古谶),认为这些可能预示着吉祥或好运。

最后,“博通惭二哲,未敢问何祥”表达了作者的谦虚和自我反思。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博学多才,但仍然无法准确地解释布谷鸟叫声频繁的原因和意义,因此感到惭愧并谦虚地表示不敢轻易解释其含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初夏夜晚布谷鸟叫声的描绘,引发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社会变化以及历史和文化的联想和思考。同时,作者也展示了谦虚和尊重自然的态度。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展现了其文化修养和谦虚品质。

张鸿

连州桂阳人。哀帝天祐二年登进士第。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能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