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元节(元宵节)时,秭归溪西社火点灯的热闹场景。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将一盏盏灯火比作天上的仙火降临人间,充满了奇幻色彩和节日氛围。
逐句解析:
1. “溪西灯社宝莲台”:溪西的灯会上,人们搭建了像莲花宝座一样的灯台。这里用“宝莲台”形容灯台的华丽精美,也暗含了佛教的庄严神圣,为后面的“仙火”做铺垫。
2. “一点光明远更开”:一盏灯点亮后,光芒向四周扩散,越远越明亮。这句写出了灯火由近及远的动态美,也象征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不断蔓延。
3. “料得长杨宫里见”:诗人猜想,这样的灯火盛景,恐怕只有在皇宫里的长杨宫才能看到吧。长杨宫是汉代宫殿,这里用来形容灯会的奢华和壮观。
4. “却疑仙火下云来”:看着眼前的灯火,诗人恍惚间觉得,这仿佛是仙人从云端撒下的火种。这句将人间灯火与天上仙境联系起来,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灯会美景的赞叹。
整体赏析: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意境深远。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灯会的热闹场面,而是通过“宝莲台”、“仙火”等意象,将普通的灯火赋予了神圣和奇幻的色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盏盏灯火在夜空中绽放,光芒四射,如同天上的繁星坠落人间。
魅力所在:
* 想象力丰富: 将人间灯火比作仙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画面感强: 通过“一点光明远更开”等句子,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 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乐气氛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虽然短小,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上元节灯会的热闹和喜庆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张商英
(1043—1122)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调通川主簿。熙宁中以章惇荐,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擢监察御史里行。坐事责监荆南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反对稍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徙数路。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徽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与蔡京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所为,为政持平。为台臣疏击出贬。后还故官职卒。谥文忠。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