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感

吴根越角路绵绵,自别西湖十二年。
一塔送柳来往棹,四山出没雨晴天。
荷亭剪烛萦愁梦,茅屋题诗结净缘。
独有北山荒馆在,不堪写入昔游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过去十二年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对西湖和北山旧居的怀念。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描绘旅途、自然景色和旧居,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淡淡的忧愁。

首联“吴根越角路绵绵,自别西湖十二年。”
这两句是说,作者在吴越一带(今江浙地区)漂泊了很久,离开西湖已经十二年了。“路绵绵”形容路途漫长,暗示这些年过得并不轻松。“十二年”点明时间跨度,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奈。

颔联“一塔送柳来往棹,四山出没雨晴天。”
这两句写的是西湖边的景色:一座古塔静静矗立,看着柳树下船只来来往往;四周的山峦在晴天和雨天交替出现。作者用“送”字赋予塔以人情味,仿佛塔也在目送离去的船只,暗含离别之意。“雨晴天”则写出了天气变化,也隐喻人生的起伏。

颈联“荷亭剪烛萦愁梦,茅屋题诗结净缘。”
这两句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在荷亭里剪烛夜话,愁绪萦绕梦中;在茅屋中题诗,与清净的生活结缘。“剪烛”是古人夜间长谈时的动作,这里暗示与友人促膝谈心的往事。“茅屋题诗”则表现了作者曾经简朴而诗意的生活。

尾联“独有北山荒馆在,不堪写入昔游篇。”
最后两句是感慨:只有北山的旧居还在,但已经荒废,不忍心把它写进回忆往事的诗篇里。“荒馆”二字点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不堪”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怕触景生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时间与空间交织:从“十二年”的时间跨度,到“吴越”“西湖”“北山”的地理转换,形成一种漂泊感。
2. 虚实结合:既有眼前景(塔、山、雨晴),又有回忆(荷亭、茅屋),还有想象(荒馆),层次丰富。
3. 情感克制而深沉:没有直接哭诉,而是通过“送柳”“萦愁”“不堪”等含蓄的词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往事的珍视和无奈。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生中总有些地方和时光让人念念不忘,但时过境迁后,连回忆都带着淡淡的疼痛。这种共鸣正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