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京扁其先大父居琴之竹轩曰琴琅玕

自停伶伦双凤鸣,阴分嶰谷凉幽庭。淫哇不能屈其贞,睨霜节坚挺疏茎。

骨含五音堪九成,欲泄未得郁不平。峄阳孙枝感精诚,檿丝与俱徽玉明。

为引虞薰发其声,却寄猗兰和䪫韺。陶弦在趣非耳听,韩腹曾思披以呈。

厥妙可蕴求无形,必与俱传物斯荣。张公之孙馀典刑,所宝不忝贻嘉名。

彼局耳目尘满缨,泥琴琅玕挹馀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张子京为祖父的"琴琅玕"竹轩题写的一首赞歌。全诗通过描写竹子和古琴的关系,赞美了高洁品格与艺术追求。

开篇用神话中伶伦制作乐器的典故,说这里的竹子吸收了天地灵气("阴分嶰谷凉幽庭"),连嘈杂的音乐都不能动摇它的坚贞品格。竹子挺拔有节,就像能奏出完美音乐的材料("骨含五音堪九成"),但暂时还没遇到知音。

中间部分描写制作古琴的过程:用峄山南坡的竹子("峄阳孙枝")配上蚕丝琴弦,能奏出虞舜时代的古调,也能弹奏《猗兰操》这样的名曲。这里强调真正的琴艺不在于耳朵听到的声音,而在于精神境界。

最后点明主题:张公的孙子继承了好传统,给竹轩起名"琴琅玕"非常恰当。而那些被世俗蒙蔽的人,根本不懂欣赏这种清雅的艺术。诗中"泥琴琅玕挹馀清"是说,即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从这里感受到高雅艺术的余韵。

全诗把竹子比作高洁之士,把制琴比作艺术创作,表达了"真正的好艺术需要高尚品格来传承"的思想。语言上运用了大量音乐典故,但核心是说做人要像竹子一样正直,艺术追求要像古琴一样高雅。

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