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过沃州
过沃州,停车听我遗民讴。兹为名邦古赵地,皇家得姓基鸿休。
自胡杂居民在鼎,民心不改千年并。一日天开神火流,祥光塞空吐金景。
胡人惊呼上畔知,曰此异兆谁当之。天其有意福赵氏,于斯效瑞腾炎辉。
是岁更名州作沃,自谓火炎瑞可扑。不知字谶愈分明,天水灼然真吉卜。
君看石桥十尺横,上有蹋迹青骡行。当年胜概压天下,岂忍岁久蒙毡腥。
我有箪壶办浆馈,未审王师何日至。此身终作沃州民,赵氏帝王千万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经过沃州(今河北赵县)时的所见所感,核心是表达百姓对宋朝复兴的期盼。
全诗分三部分: 1. 历史背景(前八句) 沃州是古赵国地盘,也是宋朝赵家皇帝的发祥地。虽然被金人统治多年("胡人杂居"),但百姓始终心向宋朝。"神火流""祥光塞空"的异象,被百姓解读为宋朝要复兴的吉兆,连金人都慌了,赶紧把地名改成带"沃"(水)字想灭火压运势。
2. 现实讽刺(中间六句) 作者用"石桥""青骡"等古迹暗示这里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却被金人("毡腥"指游牧民族的气味)糟蹋。地名改来改去反而更应验了"天水赵氏"(宋朝皇室)要复兴的预言。
3. 百姓心声(最后四句) 老百姓连劳军的酒水都准备好了("箪壶办浆"),天天盼着宋军打回来。最后两句特别直白:我这辈子就认准当大宋子民,愿赵家江山永固。
打动人的地方: - 用"神火祥光"的传说把百姓期盼写得像天意 - "改地名压运势"的细节生动揭露统治者的心虚 - 结尾老百姓备酒等王师的画面特别有感染力
核心情感: 表面写风景古迹,实则是一封写给宋朝的"情书",道尽沦陷区百姓的忠诚与等待。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