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用东坡韵
东坡蜀人游江南,我宦西蜀归东海。
两人踪迹异而同,山门玉带今何在?
去年滟滪触危陀,几将性命付洪波。
出险一路卧看山,蜀山奇于吴山多。
扬子江中晚舣楫,树脚山头衔落日。
秋波细蹙云鳞碧,长鲸返掉霞尾赤。
系缆登山山径仄,初三无月丛林黑。
窗隙微露佛镫明,拨径敲门僧梦惊。
开门相见不相识,瓶拂挂壁无长物。
留我对榻谈名山,极言吴秀而蜀顽。
夜半舌乾辩不已,煮茗呼吸中冷水。
两人踪迹异而同,山门玉带今何在?
去年滟滪触危陀,几将性命付洪波。
出险一路卧看山,蜀山奇于吴山多。
扬子江中晚舣楫,树脚山头衔落日。
秋波细蹙云鳞碧,长鲸返掉霞尾赤。
系缆登山山径仄,初三无月丛林黑。
窗隙微露佛镫明,拨径敲门僧梦惊。
开门相见不相识,瓶拂挂壁无长物。
留我对榻谈名山,极言吴秀而蜀顽。
夜半舌乾辩不已,煮茗呼吸中冷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游览金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与苏东坡的对比,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旅行体验和人生感悟。
开头四句用对比手法:苏东坡是四川人到江南游玩,而作者是从四川做官归来要回东海(可能是浙江一带)。两人路线相反但都到过金山,引发"山门玉带今何在"的感慨——当年苏东坡留下的玉带如今在哪里呢?暗示物是人非。
接着用惊险经历做铺垫:去年在滟滪堆(长江险滩)差点丧命,脱险后躺着看山,发现四川的山比江南更奇特。这里既写实景,也暗含人生感悟——经历过危险才更懂欣赏风景。
中间八句是绝美的江景描写:傍晚停船时,看到树影山色与落日相映,江面泛起鱼鳞般的波纹,晚霞像鲸鱼尾巴般赤红。用"长鲸返掉"这样生动的比喻,把静态晚霞写得充满动感。
后八句写夜访寺庙的趣事:走狭窄山路摸黑找寺庙,僧人被敲门声惊醒。虽然素不相识,但僧人热情留宿,两人彻夜争论"四川山雄壮vs江南山秀美"的话题,辩到口干就煮茶喝。通过这个生活化场景,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
全诗妙在: 1. 用对比手法,把古今、蜀吴、险夷等对照着写 2. 写景如"鲸尾赤霞"等比喻新颖生动 3. 记录与僧人的夜话,充满生活趣味 4. 在游记中自然融入人生感悟,不刻意说教
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历经风险后静观山水、与陌生人煮茶论道的闲适心境,传递出中国文人"行万里路"的独特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