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手拗杨柳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
朦胧疏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苹。
长亭短亭锁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
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
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
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
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
朦胧疏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苹。
长亭短亭锁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
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
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
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
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折杨柳》以杨柳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春日送别图。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层层递进的情感,展现了离别之苦与时光流逝之叹。
开篇用"手拗杨柳"这个动作,直接点出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枝柔嫩却易折,暗示离别虽美却令人心碎。"情条恨叶"将柳枝拟人化,枝条是情丝,柳叶是愁绪,江南春色越美,越反衬出离别的苦涩。
中间部分通过朦胧烟雨、微风中摇曳的浮萍等意象,营造出迷离惆怅的氛围。长亭短亭是古代送别的标志,诗人说这些亭子"锁离魂",仿佛连魂魄都被离愁禁锢。古今离情交织,骊歌(送别歌)与哭声混杂,行人远去后只剩春江寂寞流淌,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送别现场的复杂情绪。
最后四句将情感推向哲理高度。诗人用江海终有尽头对比人行之路永无休止,暗示人生就是不断奔波。路旁杨柳被折尽,看似写实,实则暗喻离别之频繁。但末句笔锋一转,说东风会催发新枝——这是全诗最明亮的色彩,暗示离别虽苦,但生命与情谊会像杨柳一样年年新生。
全诗妙在将具体的送别场景(折柳、长亭、骊歌)与抽象的人生感悟(时光流逝、情谊永恒)自然融合,就像用杨柳枝编织成的时光画卷,既让人看到眼泪,又让人看见希望。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