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已故贤人生前的善举和人们对他的怀念,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
前四句回忆贤人生前的善行:他拥有大片良田,在旱灾时慷慨借出田地救济百姓;又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麦子,帮助灾民度过难关,让千里之外的流民得以活命。这些善举用具体事例(借田、发麦)展现贤人的仁德。
后四句写贤人去世后的影响:人们叹息他像流水般逝去不可挽回,当地风俗仍因他的遗风而感动落泪。最后诗人与老僧追忆往事,在斜阳春色中,整个河川都仿佛弥漫着对贤人的追思。这里用"斜阳春色"的明媚反衬哀思,更显惆怅。
全诗通过生前济世、死后留芳的对比,不用夸张赞美,而是用"借田""发麦"等实实在在的善行,以及百姓自发悼念的场景,自然烘托出贤人的高尚品格。最妙的是结尾的春景描写,将无形哀思化为可见的满川斜阳,余韵悠长。
刘彝
(1017—1086)福州闽县人,字执中。幼从胡瑗学。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朐山令,有惠政。神宗时除都水丞,改知虔州,著《正俗方》,以医易巫。加直史馆,知桂州。以禁与交阯人互市而失钦、廉、邕三州坐贬,除名为民。哲宗元祐初召还,卒于道。有《七经中义》、《水经注》、《明善集》、《居阳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