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涤洞天留题

不作翠蛟诗,独赋上池水。
凿开自渊源,鉴观湛然止。
岂惟白心事,且似明□底。
松风生晚清,暑夜看晨起。
二瓢饷内热,透彻□若髓。
汇流接山腰,放溜达润尾。
当其保持盈,一丈若纵侈。
□轮争道来,三板拥清泚。
飞帘从天下,众吼乱石里。
溅珠忽寻丈,洒面寸尺咫。
恭惟坡仙翁,学道老不已。
每言杭有缘,来往即乡里。
自题九锁篇,景物相刃靡。
亲闻众妙玄,金丹起人死。
新名揭亭户,空翠冷栏几。
易求水之形,难造水之理。
与君论源流,或者未剧此。

现代解析

这首《大涤洞天留题》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致并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写景:流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山水图:从凿开的清澈泉源("上池水"),到山腰汇流的溪水("汇流接山腰"),再到飞溅的瀑布("飞帘从天下")。尤其"溅珠忽寻丈"这句,让人仿佛看到水花突然飞溅数米高的场景,充满视觉冲击力。夜晚的松风和晨起的暑气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氛围。

2. 哲理:水的双重启示 诗人通过水表达了两种智慧: - 外在易得,本质难求:我们容易看到水的形态("易求水之形"),却难参透水的本质("难造水之理"),这就像生活中许多事物表面简单,深层道理却需要用心体会。 - 适度之道:当水保持充盈时("保持盈"),一丈深的水面也能显得浩瀚;但若放纵泛滥("纵侈"),就会失去控制。这暗示做人做事要懂得把握分寸。

3. 人文情怀:对先贤的致敬 诗中提到"坡仙翁"(苏东坡),借这位热爱杭州的文人象征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通过"金丹起人死"等修道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暗示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滋养心灵的源泉。

全诗亮点: 把普通的水流写出了层次感——既是眼前清凉解暑的实景("二瓢饷内热"),又是承载人生智慧的载体。最后用"与君论源流"邀请读者一起思考生命的本质,使山水诗升华为哲理诗,读来既有画面感,又引人深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