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云母灯

是何人、碧山深处,潜入仙厨私窃。
把石粉、云英堆积。
剪剪层层叠叠。
面面装成,棱棱做就,细染红笺贴。
正夜静、改席西园,紫凤吐珠,曾否铜盘吹灭。
闲更思、梨花院落,定自十分清绝。
宿鸟窥来,飞蛾拂去,不道成冰雪。
谩认他是灯,分明一片冷月。
也只消、抛残小扇,玉面当前终怯。
怎得携归,江南乐事,闹向元宵节。
看翠眉几许,屏风影中低说。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盏用云母石制成的精美灯盏,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灯光的奇幻效果和诗人的情感。

上阕开篇用侦探小说般的悬念:是谁从深山仙境偷来了云母石?将这些石料研磨成粉,层层叠叠制成灯盏,还细心贴上红纸装饰。夜晚在西园宴席上点亮时,灯光如紫凤吐珠般华丽,让人怀疑是不是把传统铜灯都比下去了。

中阕笔锋一转,写灯光在梨花院落的清冷意境。飞鸟和蛾虫被灯光吸引,却不知这光芒冷如冰雪。远看根本不像寻常灯火,倒像一片清冷的月光挂在空中。这里用"冷月"比喻,突出云母灯既明亮又清冷的特质。

下阕更富生活情趣。诗人说这灯美得让人不敢用普通扇子去扇,生怕破坏了它的美。最妙的是结尾的想象:要是能把这灯带回江南,在元宵节的热闹场合点亮,该有多好!那时在屏风后,不知会有多少姑娘对着灯光低声赞叹它的美丽。

全词最精彩的是三层转折:先写制灯的神奇来历,再写灯光的清冷效果,最后联想到热闹节日的场景。通过"冷月"与"元宵"的冷暖对比,既展现了云母灯的特质,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生活中细微美物的珍视,以及想要分享美好的心情。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