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虽移韵于兰然石鼎联章不可以不成也再赋一则语以殿众作亦骚之乱词云 其一

好恶移人信有力,宫姬尚取昆崙织。刚姿未必广平爱,皓首谁怜赵岐息。

夷车衡茝荪芷荃,富矣离骚誇博识。灵均颂橘不及梅,内白孰为有精色。

夫何卞玉楚见弃,素荣无乃珷玞石。

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氏以墨胎端自污,请效公输为削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探讨了人性中的好恶偏见与价值判断问题。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用"宫姬偏爱昆仑丝绸"的例子,说明人的好恶会影响判断(就像宫廷美人只认名贵布料)。接着用"刚直的人不被广平王喜爱""白发老人赵岐无人怜惜"两个典故,展现才华与年龄都可能遭遇偏见。

2. 中间部分转入《离骚》的意象:香草(荪芷荃)象征美德,但诗人指出屈原夸耀博识却忽略本质——他歌颂橘子却冷落梅花,就像卞和的美玉被楚国当作石头。这里用"外表洁白不如内在精粹"的对比,暗讽世人常被表象迷惑。

3. 结尾升华主题:梅花如同古代贤者伯夷,看似被冷落实则坚守本心。最后两句巧妙双关——"墨胎氏"暗指梅花黑色花蕊,表面是瑕疵实为特色,就像公输班削墨线追求精准,暗示真正的价值需要去除偏见才能显现。

全诗用梅花自喻,通过历史人物(伯夷)、植物(橘/梅)、玉石(卞和玉)等多重比喻,表达"真正的价值往往被世俗偏见掩盖"的哲理。诗人以看似抱怨的语气,实则展现了如梅花般"不求外界认可,坚守内在高洁"的精神境界。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