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 其一

冬斋伏案偶凝思,适忆童年励学时。
贫觉镫边书有味,寒生夜半足先知。
是时老母坐相课,端为缝衣睡更迟。
已矣余生无报答,又将呜咽写为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伏案工作时突然回忆起童年苦读的往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愧疚。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冬日书斋里,诗人停下笔陷入回忆,想起小时候刻苦读书的场景。这里用"适忆"(恰好想起)显得特别自然,就像我们生活中某个瞬间突然被勾起回忆。

中间四句用对比强烈的画面打动人心:穷得只有一盏油灯,却觉得书本格外有味;半夜脚先感觉到寒冷,而母亲始终坐在旁边——她一边监督功课,一边熬夜缝补衣服。"足先知"这个细节特别真实,很多人都有过冬天脚先发冷的体验。

最后两句情感爆发:诗人想到母亲已逝,自己永远无法报答她的恩情,只能把哽咽的泪水化作诗句。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通过"已矣"(完了)这个沉重的叹息传递出来。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灯下读书""脚冷""缝衣"这些生活细节,构建出触手可感的画面;把对母亲的思念藏在"老母坐相课"的平静叙述里,直到结尾才让情感决堤。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比直接说"我想妈妈"更有力量。

江湜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吴中先贤谱》 苏文 编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