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杂诗七首 其五

蔼蔼王朝士,谋国如苞桑。
良谷非不多,焉用存秕糠。
忾昔宣尼子,栖栖亦绝粮。
鼎烹不足致,时运有阴阳。
义命倘如此,饥来非所伤。
白云思故都,皎月明东方。
安得夙心人,共此今夜觞。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古代官员和孔子的故事为引子,探讨了人生选择与命运的关系,语言质朴却充满哲理。

前四句用比喻说理:朝廷里人才济济("蔼蔼王朝士"),治国本该像保护桑树根基一样谨慎。好粮食明明很多("良谷非不多"),为什么还要留着糟粕("秕糠")?这里暗讽官场良莠不齐的现象。

中间六句借孔子典故抒情: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宣尼子"指孔子),忙忙碌碌却饿肚子("栖栖亦绝粮")。就算用鼎煮美食也留不住他,因为时运有起有落("阴阳"指变化)。如果命运如此("义命"),饿肚子也没什么好难过——表达了对清贫的坦然。

最后四句转向写景言志:看着白云思念故乡,皎洁月光照亮东方。多么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夙心人"),一起举杯共赏今夜美景。这里透露出对知音的渴望和超脱世俗的胸怀。

全诗通过对比官场现实与孔子风骨,表达了三个层次: 1. 对混浊官场的隐晦批评 2. 对安贫乐道精神的推崇 3. 对心灵知己的深切向往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困境中的豁达——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保持内心明月般的澄澈,与知己共享精神世界的丰盈。这种既清醒又洒脱的人生态度,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