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安庄至镇宁

带绾轻裘上偃坡,栖霞渐近郁嵯峨。
名通上国由庄蹻,威播诸罗自伏波。
溪谷至今多瘴疠,人烟到处杂藤罗。
为欣气候如秋杪,华盖(洞名。)桥西试一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途经安庄至镇宁一带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感慨。

首联写旅途场景:作者穿着轻便的皮衣,骑马缓缓爬上斜坡,远处栖霞山渐渐清晰,山势高耸险峻。这里通过"轻裘""偃坡"等词,暗示旅途虽辛苦但心情轻松,而"郁嵯峨"的山势则烘托出大自然的壮美。

颔联转入历史追忆:提到两个历史人物——庄蹻和伏波将军(马援)。庄蹻是战国时期楚国将领,曾率军入滇;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名将,曾平定南方。诗人借此表达这一地区虽地处偏远,却自古就与中原有联系,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颈联描写当地环境:溪谷中至今还弥漫着有毒的瘴气,居民点周围缠绕着各种藤蔓植物。这两句生动展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原始与险恶,也暗示了开发边疆的艰难。

尾联写个人感受:虽然环境恶劣,但诗人欣喜地发现这里气候像深秋般凉爽,于是决定去华盖洞西边的桥上看看。这里透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也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全诗以旅途为线索,将眼前景、历史情、个人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西南边陲的独特风貌,又抒发了对边疆开发的思考。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了这段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旅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