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

啄木江南飞,蠹虫生上林。
江南亦有蠹,不闻剥啄声。
蠹种日以滋,木病日以深。
啄木不啄蠹,孰慰凤凰心。

现代解析

这首《啄木》借啄木鸟捉虫的故事,巧妙讽刺了社会中的不作为现象。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江南的啄木鸟飞到北方树林捉虫,可江南本地明明也有蛀虫,却听不到啄木鸟的捉虫声。这里"蠹虫"暗指社会弊端,"啄木鸟"象征本该解决问题的官员或正义之士。

五六句直接点出问题严重性:蛀虫越来越多,树木(象征国家或社会)病得越来越重。最后两句发出灵魂拷问:如果啄木鸟都不捉虫了,谁来让凤凰(象征贤明君主或百姓期望)安心?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常见自然现象比喻社会问题,虫子吃树就像腐败侵蚀国家;
2. 通过"江南/上林"的地域对比,暗示"灯下黑"的官僚作风;
3. 结尾的"凤凰心"既点明期待,又留下思考——到底是谁让啄木鸟不再尽责?

这种借物喻人的讽刺诗,就像今天用"打工人""躺平"来反映社会现象一样,既生动又深刻,让人在会心一笑中看到问题本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