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戊子至丁酉十年之间诗不及百首而困穷流落之状历历可见虽然政使岁得百首亦不过流连光景而已焉攸用感叹之馀赋此自警
吾生汩汩何所就,祇送流光添鬓丝。
起寻诸老已半鬼,回首十年无百诗。
刻意文章终害道,无心世路任多岐。
便须擘画三千岁,不住青城即武夷。
起寻诸老已半鬼,回首十年无百诗。
刻意文章终害道,无心世路任多岐。
便须擘画三千岁,不住青城即武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文人的自我反思,他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醒悟。
前两句写时间流逝的残酷:诗人感叹自己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只换来白发渐生。这里用"汩汩"形容人生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添鬓丝"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岁月痕迹。
中间四句是深刻自省:他发现当年请教过的前辈多已离世,而自己十年写诗还不到百首。突然醒悟:刻意追求文章成就反而违背了自然之道,与其在世俗道路上纠结,不如顺其自然。这里"半鬼"的说法既幽默又苍凉,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认知。
最后两句展现豁达:诗人决定重新规划人生,要么去青城山修道,要么去武夷山隐居。三千岁"的夸张说法,表达要活出超脱世俗的漫长人生。两个道教名山的选择,暗示追求精神自由。
全诗魅力在于:用做饭洗碗般的日常语言,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从迷茫到清醒的心路历程。没有华丽辞藻,但"添鬓丝""半鬼"这些接地气的比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懊悔与顿悟。最终传递出一个朴素真理:人生不必刻意追求,顺应本心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