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居原

放逐臣之常,胡为乎汨江。
不先于楚死,未免作秦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的是:被流放对臣子来说是常有的事,屈原你为啥非要跳汨罗江?要是没在楚国灭亡前自杀,最后不还是得向秦国投降嘛!

诗人用四个短句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1. 第一句说被贬官流放是古代官员的"常规操作",暗示屈原不必太极端
2. 第二句直接质问:那你为啥非要投江?
3. 第三四句是核心论点:你现在自杀看似壮烈,但要是活到楚国被灭那天,不还是得向秦国低头?现在死和将来投降有本质区别吗?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 用反常识的角度质疑屈原之死,打破常规赞美屈原的套路
- 通过假设情境(楚国灭亡后投降)来消解自杀的神圣性
- 短短20字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像场微型辩论

本质上,诗人不是在否定屈原,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揭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壮烈赴死和苟且偷生都是悲剧,根本不存在完美选择。这种对命运困境的思考,在今天职场、生活中依然能引发共鸣。

黄熙

黄熙,南海(今广东广州)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元《大德南海志》卷九),为韶州推官(《斐然集》卷五《送黄熙赴韶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