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北庵门

十度来敲九不应,隔篱空见竹青青。
不知池里黄金鲫,听讲楞伽几卷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读起来既轻松又耐人寻味。

前两句写实:诗人十次来敲门,九次都没人应答,只能隔着篱笆看见院内青青的竹子。这里用"十度"和"九不应"的夸张对比,既表现了主人的疏懒(或专注),又透露出诗人屡访不遇的无奈。竹子青翠的画面,暗示着庵内主人可能是个清雅之士。

后两句突然转向想象:诗人猜测,池塘里的金鲫鱼大概正在听主人讲解佛经吧!这里用拟人手法,把鱼儿想象成听经的信徒,既幽默又充满禅意。"楞伽经"是佛教经典,暗示主人可能在闭关修行,所以无暇应门。

全诗妙在:
1. 用生活小事展现禅意,敲门不遇的烦恼化作会心一笑
2. 虚实结合,前两句是现实场景,后两句是浪漫想象
3. 通过金鲫鱼听经的可爱画面,让佛法变得生动可亲

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调侃朋友"又失联,是不是修仙去了",古人用诗意的语言,把类似的日常趣事写得既接地气又余味悠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