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井
水神何时生六翮,飞出双泉江练白。
平湖浸月渺无边,一笑对之成揖客。
辘轳初动晓星横,夜卷寒琼声{左氵右砉}{左氵右砉}。
千年倾听殿础花乾,十亩空庭荫修柏。
问泉何事逞奇观,故向庭前作真泽。
昔年何塞今何通,泉岂有心犹拣择。
若云泉自井中来,枯甃沿山有龟拆。
如信地中泉自见,是年何须穿土脉。
幡风胥动两无凭,细诠此证归禅伯。
我方饶舌为作记,了不相干劳刻画。
寄诗更欲结茶缘,付与宗风自锤拍。
平湖浸月渺无边,一笑对之成揖客。
辘轳初动晓星横,夜卷寒琼声{左氵右砉}{左氵右砉}。
千年倾听殿础花乾,十亩空庭荫修柏。
问泉何事逞奇观,故向庭前作真泽。
昔年何塞今何通,泉岂有心犹拣择。
若云泉自井中来,枯甃沿山有龟拆。
如信地中泉自见,是年何须穿土脉。
幡风胥动两无凭,细诠此证归禅伯。
我方饶舌为作记,了不相干劳刻画。
寄诗更欲结茶缘,付与宗风自锤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口古井(双井)为切入点,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奥秘。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神奇井水的视觉盛宴 开篇用神话笔法描写井水:仿佛水神长出翅膀,从井中飞溅出白练般的水花。月光下,井水漫溢成湖,诗人忍不住对它行礼——这里把普通井水写得像有灵性的生命,突出其清澈神奇。
2. 穿越千年的井边沉思 诗人听到辘轳打水的声响,联想到这口井见证过千年历史("殿础花乾"指宫殿基石都风化了)。十亩庭院里古柏依旧,而井水却始终鲜活,引发思考:为什么泉水能持续涌流?是它自己选择了这里吗?——通过对比永恒的自然与易逝的人造物,展现时间的厚重感。
3. 充满禅意的自然哲思 后半段转入哲理探讨:如果说泉水来自地下,那为什么其他地方会干旱?如果泉水本就在那里,人类何必费力挖井?最终诗人领悟到,这些追问就像风吹幡动一样没有答案,不如把这个问题交给高僧参禅。他自己则选择用诗歌记录这份感悟,并想用井水泡茶,在茶香中体会自然的真谛。
全诗亮点: - 把打水声写成"寒琼声{左氵右砉}",冰块碰撞般的拟声词让听觉有了画面感 - "幡风胥动"化用禅宗典故,暗示万物本源的不可言说性 - 结尾"结茶缘"的构思巧妙,把深奥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
诗人通过观察一口井,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跳跃,最终回归到"活在当下"的生活智慧,这种由小见大、虚实结合的写法非常具有东方美学特色。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