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之哀辞
天胡不仁兮,瘼此下民。
良苦乏贤兮,贤人名去而仙。
繄世途之好径兮,正路榛塞。
阊阖重重有栗阶而进兮,不崇朝而折翼。
鸱鹗司政兮,蝙蝠之晨。
猿仁何咎兮,摈自王孙。
宁是不畏(四库本作思)兮,天实为之。
皇浩浩之充天兮,岂其已而。
鸿翱翔而遵逵兮,退飞者再。
抟扶摇之直上兮,竟翷翩而长逝。
夫岂人为兮,呼天不闻。
人莫不死兮,不亡者存。
小官之不卑兮,贤声载路。
视彭铿其犹夭兮,后昆有裕。
楙实双而一瘁兮,哀哀者母。
纷孺弱之呱前兮,苍天太苦。
生者作德兮,死者有仁。
呜呼哀哉,家国无人非余患兮,余悲夫抱志之不伸。
良苦乏贤兮,贤人名去而仙。
繄世途之好径兮,正路榛塞。
阊阖重重有栗阶而进兮,不崇朝而折翼。
鸱鹗司政兮,蝙蝠之晨。
猿仁何咎兮,摈自王孙。
宁是不畏(四库本作思)兮,天实为之。
皇浩浩之充天兮,岂其已而。
鸿翱翔而遵逵兮,退飞者再。
抟扶摇之直上兮,竟翷翩而长逝。
夫岂人为兮,呼天不闻。
人莫不死兮,不亡者存。
小官之不卑兮,贤声载路。
视彭铿其犹夭兮,后昆有裕。
楙实双而一瘁兮,哀哀者母。
纷孺弱之呱前兮,苍天太苦。
生者作德兮,死者有仁。
呜呼哀哉,家国无人非余患兮,余悲夫抱志之不伸。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作者对一位名叫刘复之的贤者去世的哀悼之作,充满了对现实不公的愤怒和对逝者的惋惜。全诗情感强烈,语言直白,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对天命的质问 开头就质问老天为何不仁慈,让百姓受苦("天胡不仁兮,瘼此下民")。作者认为世道混乱,真正的贤人反而早早离世("良苦乏贤兮,贤人名去而仙"),而小人当道,正直的人无路可走("正路榛塞")。这里用"鸱鹗"(猫头鹰,象征恶人)和"蝙蝠"(比喻颠倒黑白的人)来讽刺腐败的统治者。
2. 对逝者的赞美 作者说刘复之虽然官职不高("小官之不卑"),但名声很好("贤声载路")。把他比作长寿的彭祖("彭铿"),认为他精神永存。提到逝者家中还有老母和幼子无人照料("哀哀者母""孺弱之呱前"),更显得现实残酷。
3. 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反复强调"天实为之""岂其已而",说明作者认为这些悲剧是老天安排的,人力无法改变。但最后一句"余悲夫抱志之不伸"点出核心:最让人痛心的不是国家缺人,而是像刘复之这样的贤者抱负未能实现就离世了。
诗词魅力: - 用对比手法突出不公:贤者早逝vs小人得志,家庭责任vs突然离世。 - 比喻生动:用"鸱鹗""蝙蝠"骂贪官,用"折翼""退飞"形容贤人受挫。 - 情感递进:从愤怒质问→具体哀悼→深沉反思,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从激动到无奈的完整情绪。
核心思想: 这首诗不仅是悼念个人,更是借刘复之的遭遇,批判那个"好人吃亏,坏人横行"的社会。作者最后点明:比死亡更可悲的,是有才能的人一辈子没机会施展抱负。这种怀才不遇的共鸣,正是诗词穿越时空依然打动人的原因。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